(以下简称“青年科学家大会”),120余位青年科学家将与近30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中国两院院士面对面交流,碰撞灵感,激发创新。
大会将围绕主题“科学引领青年发展变革”,邀请9位优秀青年科学家代表通过“五张演讲”的形式带来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的分享,展现青年一代的科研实力与创新活力。同时,青年科学家们还将与顶级科学家们一同思考并探讨未来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的变革之道。
约150位来自近30个国家地区、涵盖多学科领域、跨代际的与会者(包括青年科学家、世界顶级科学家、中国两院院士、研究机构负责人等)将被随机分为8-10人一桌,每4桌组成一个方阵(总共分为四个方阵),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跨界交流并增进多元了解。每桌将由6-8名青年科学家和1-2名顶级科学家或院士组成,总共布置16桌(视最终参会人数而定)。
第六届世界顶级科学家论坛( The 6th WLA Forum ,以下简称“第六届顶科论坛”)引入双主席制。青年科学家大会,由 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世界顶尖科学家 协会副主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教授兰迪·谢克曼( Randy Schekman )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开放科学与全球伙伴专委会主席杨卫,担纲联合主席。
即将参会的120余位青年科学家,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是顶科论坛举办以来覆盖国家地区最多的一届;除欧美多地青科参会外,本届论坛还首次邀请到来自日本、沙特、土耳其、印尼、加纳、、埃及的青科来沪,进一步丰富了地区多样性。其中,近60位青年科学家是首次参会,女性科学家比重占26%。
9位青年科学家代表按领域分成三组,配合5页PPT进行5分钟左右的个人演讲,每组演讲 后进行15分钟互动问答。
·埃尔哈迪迪(Mohamed Elhadidy),泽维尔城科技大学物医学教授兼基因组学中心代理主任;
塞萨尔·德拉·富恩特(César De La Fuente),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工程、微生物学和精神病学系助理教授 ;
德里亚·巴兰(Derya Baran),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教授 ;
乔伊·沃尔夫拉姆(Joy Wolfram),昆士兰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澳大利亚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双聘副教授 ;
安德鲁·伍德(Andrew Wood),埃克塞特大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
米里·耶米尼(Miri Yemini),以色列理工学院科技教育系教授 ;
自由讨论环节,嘉宾们将围绕青年科学家在学术职业发展路径上的共性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 讨论议题将分为4个方向: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教授
爱德华·莫索尔(Edvard MOSER)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挪威科技大学系统神经科学卡夫利研究所创始主任、神经计算中心联合创始主任
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杰出科研教授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拉帕波特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杰出教授
斯特凡·赫尔(Stefan HELL)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主任、微生物光子学分部主任,马克斯·普朗克临床研究所主任、光学纳米分部主任
本·费林加(Ben FERINGA)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罗宁根大学杰出分子学冠名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副主席、教授
J·迈克尔·科斯特利茨(J. Michael KOSTERLITZ)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朗大学物理学冠名教授
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冠名教授、英国皇家学会科研教授
迈克尔·贝里(Michael BERRY)1998年沃尔夫物理学奖获得者、布里斯托大学物理学冠名名誉教授
艾伦·麦克唐纳(Allan MACDONALD)2020年沃尔夫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学讲席教授
雷夫·安德森(Leif ANDERSSON)2014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乌普萨拉大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系功能基因组学教授
布鲁斯·阿尔伯茨(Bruce ALBERTS)2016年拉斯克医学特别成就奖得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名誉教授、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科学教育讲席教授
王贻芳2016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约翰·H·施瓦茨(John H. SCHWARZ)2014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得主,1987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加州理工学院物理、数学和天文学部名誉教授
克里斯托弗•哈孔(Christopher HACON)2018年数学突破奖得主,犹他大学讲席教授、杰出教授
古格里·斯蒂芬诺伯罗斯(Gregory STEPHANOPOULOS)2011年埃尼可再生与非常规能源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联合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Global ONCE)联合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师范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田禾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